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布



《公园城市 成都实践》


系统梳理总结了成都近三年来的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和系列典型案例

包括实践综述、专家论述和案例阐述三大篇章

将为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提供支撑,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指导,为公园城市理念在全国的推广提供参考


《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


是公园城市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的首本书

由总报告、研究专论和典型案例三大部分构成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城镇化效率评估、绿色发展等视角对公园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实践探索》


以鹿溪智谷公园社区为样本,聚焦规划和建设两个重要维度,围绕“生态、空间、公共”三大属性,按照“物理层、智慧层、价值层”递进思路,对公园社区生态塑造、产业布局、场景营造、价值转化等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解析和系统的路径建构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植根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聚焦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五大维度,从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力求体现前瞻视野和共向追求,在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上开展了先行探索

10月24日,2020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 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这是对成都市近年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客观反映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新成效、新经验、新展望,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


自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来,成都持续深入开展公园城市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我市系统梳理总结成都近三年来的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和系列典型案例,并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了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公园城市与成都生态环境建设、公园城市与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等系列公园城市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园城市 成都实践》这一成果。


记者了解到,《公园城市 成都实践》包括实践综述、专家论述和案例阐述三大篇章。第一篇实践综述,从理论深化、战略谋划、行动实践三方面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提出展望建议。第二篇专家论述,邀请八家权威机构分别从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健康、社区治理、场景营城等方面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意见。第三篇案例阐述,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效实践中选取了若干典型案例和场景,提炼经验做法,总结特色亮点,展示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将为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提供支撑,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指导,为公园城市理念在全国的推广提供参考。


《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是公园城市年度发展报告的首本书,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研究员领衔,联合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成都市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共同编写。本书结合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城镇化效率评估、绿色发展等视角对公园城市建设中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科学构建了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选定成都20个区(市)县为评价对象,探索形成公园城市示范基准,系统总结了12个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典型案例,力图为成都在新时代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撑和示范区标准。


为贯彻落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社科院和成都市社科院携手,利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平台,协同国内公园城市研究的学术团队,系统研究、跟踪总结,从学理上探寻公园城市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从实践中提炼总结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记录中国公园城市的建设脉动,形成公园城市系列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将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指导。


《鹿溪智谷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实践探索》发布


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规划建设样本


在2020年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鹿溪智谷公园社区规划建设 ——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实践探索》一书正式发布。


该书以鹿溪智谷公园社区为样本,以“开篇”“规划”“建设”三大篇章聚焦规划和建设两个重要维度,围绕“生态、空间、公共”三大属性,按照“物理层、智慧层、价值层”递进思路,对公园社区生态塑造、产业布局、场景营造、价值转化等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解析和系统的路径建构,致力于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天府经验”。


开篇阐述了天府新区深刻把握大生态与大安全的内在逻辑,系统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的总体思路;同时总结了天府新区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率先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系统构建目标管理体系三大亮点工作。


规划篇深入论述了鹿溪智谷对于天府新区公园城市“首提地”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如何创新架构“公园城市·未来之城”,营造公园社区的全新特质,体现实践路径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详细介绍了规划如何因循自然做优生态本底,形成山水林田湖环抱、公园绿廊串联交织的城园融合格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吸附力,聚集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功能,并探索智慧城市管理,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建设篇则具体呈现了鹿溪智谷公园社区的实践经验。在生态属性方面,坚持系统化治理,运用近自然的设计手法、促进价值转化的功能布局以及智慧生态的技术手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空间属性方面,促进公园城市理念与科学城功能区发展的双向深度融合,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搭建智慧产业平台,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公共属性方面,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彰显新区城市美学,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书以鹿溪智谷公园社区作为先行示范样本,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展示公园城市建设成果,将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规划建设样本。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发布,一个目标:


建设“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


在2020年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由天府新区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制,这一研究成果是对公园城市理论的深化阐释,是公园城市工作的度量标尺,是公园城市推广的框架基础。


据介绍,《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植根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聚焦“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一个目标,“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五大维度,从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力求体现前瞻视野和共向追求,在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上开展了先行探索。


同时,公园城市指数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吸收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世界先进城市的远景发展共识,结合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领域的先行实践,不断提炼、总结、深化形成了“1-5-15”《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本次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并非一个最终成果,而是未来持续深入开展工作的起点。”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凝聚共识的框架体系,下一步工作还将结合实践继续深化,形成符合各类城市特质的量化指标与评估体系,希望更多城市与朋友能够理解、认同并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域推广这一城市发展新范式。(记者 王琳黎 曹凘源 )



 

成都市人民政府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