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体系正经历系统性重塑。各地积极探索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转型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创新协同推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园区能源系统改造呈现创新发展趋势。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系统集成、直流配网及柔性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形成多能互补协同供能新模式。重点园区通过部署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建立源网荷储动态平衡机制,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与系统运行效率。部分项目实现电力自发自用比例大幅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跨越式增长。
区域能源供应体系优化成效显著。因地制宜开发地热、生物质等本地化清洁能源,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利用机制。在北方地区创新推进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实现供热系统低碳转型。南方区域强化冷热联供系统应用,有效降低区域综合能耗强度。
重点区域示范项目形成可借鉴经验。部分国家级新区系统规划能源基础设施,构建多能互补协同供能体系。在能源生产侧优化布局分布式光伏与储能设施;在输配环节建设智能微电网系统;在消费侧实施柔性负荷调控。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能源流、信息流与价值流高效协同,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领域能源服务模式创新实现突破。深化综合能源服务机制改革,在产业聚集区推行能源系统整体外包模式。由专业机构提供能源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服务,建立能效提升收益分享机制。新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节能改造融资瓶颈,推动重点行业单位产出能耗持续下降。
政策协同机制持续完善。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完善绿电交易市场规则。在省级层面建立新能源项目审批联动机制,优化国土空间与能源专项规划衔接。探索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路径,健全峰谷电价动态调整机制。
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构建。制定产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指南,规范多能互补项目技术标准。建立微电网并网运行技术规范,完善综合能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标准为新型能源系统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能源系统重构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提升多能互补系统应用效能;完善市场激励机制,激活各类主体参与活力;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夯实规范化发展基础。
各地区应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科学制定区域能源转型实施路线。通过持续深化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