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龄友好型社区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各地通过空间重构、服务优化与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营造模式,为构建包容性城市提供基础支撑。
社区空间规划呈现深刻变革。在托育服务领域,推动托幼一体化设施标准化建设,重点优化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新建社区按常住人口比例配建托育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协同布局;既有社区通过存量设施改造,嵌入普惠托育服务功能。部分项目创新设计“接送流线-活动场地-医疗点”三位一体空间组织,实现育儿服务高效集成。
适老化改造向系统性升级迈进。制定分类型、分等级的适老化改造技术导则,明确基础型与提升型改造标准。重点推进公共空间无障碍化改造,单元入口增设缓坡通道,电梯轿厢配置智能呼救系统。室内改造强化安全防护功能,推广防滑地面、助力扶手等适老设施。部分社区试点智慧监护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跌倒报警与生命体征监测,为独居老人构筑安全屏障。
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实现代际共享创新。改造提升社区公园,划分动静分区:设置儿童游乐区配置适龄设施,长者活动区布局康体器材,同步保留开放式草坪促进代际互动。社区中心创新设计复合功能空间:白天作为老年大学教学场所,傍晚转换为青少年自习室,周末开放亲子活动工坊。时间维度的精细管理使空间利用率提升显著,促进不同年龄群体自然交流。
社区服务体系强化代际支持功能。建立“以老助小”志愿服务机制,退休教师组成课后托管志愿队;“以小护老”项目组织青少年结对高龄老人,提供智能设备使用指导。社区食堂实施错时优惠策略,长者享受午间折扣,双职工家庭获得晚间补贴。此类创新促进社区社会资本积累,居民归属感持续增强。
医养服务资源实现社区化整合。构建“社区卫生站—家庭医生—专业机构”三级服务网络:社区卫生站提供基础诊疗与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上门巡诊;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日间照料服务。试点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共享机制,打通医疗与养老数据壁垒,实现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服务的无缝衔接。
智慧平台赋能服务精准触达。开发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托育预约、助餐服务、健康管理等模块。系统自动识别居民身份特征推送个性化服务:新生儿家庭接收疫苗接种提醒,高龄老人获取上门体检通知。部分社区配置智能服务终端,实现高龄津贴“无感申领”、托育费用“一键减免”,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完善。制定《全龄友好社区建设指南》,明确各类设施配置标准:托育中心按每千人10个托位设置,老年服务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创新编制代际融合空间设计规范,规定全龄共享设施占比要求。建立适老化改造分级认证制度,引导社会力量规范参与。
多元参与机制深度创新。推行“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居民共治”模式:政府提供场地与启动资金;专业机构负责托育、养老设施运营;社区议事会参与服务定价与质量监督。探索社区服务积分银行制度,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托育时长或养老服务,促进社区互助循环。
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社区托育覆盖率显著提升,适老化改造惠及数百万家庭,代际共融空间重塑社区社会生态。这些实践揭示,满足全龄需求需把握三大关键:强化空间多功能复合利用,促进服务资源系统集成,创新社区治理参与机制。
未来建设需着力推进三项任务:加快既有社区更新标准制定,破解空间改造瓶颈;深化医养康养服务整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长效运营机制,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行。各地应结合人口结构与社区特点,分类制定实施策略,通过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筑牢美好生活根基,为构建包容共享的城市文明提供坚实支撑。